第二版·医疗护理
3上一版    下一版4   
· 省红十字会来院调研“母婴平安”项目实施
· 儿科输液室为啥空荡荡
· 产兆没注意胎儿落了地
· 护理品管圈成果展示获奖
· 病友与陪护探视者感染预防须知
 
 

  网站主页  
3上一篇   下一篇4  
2013年1月30日    星期三 放大 缩小 还原        

儿科输液室为啥空荡荡
  
  孩子患病要输液,输液室里却“爆棚”,高峰时段更是人满为患——这恐怕是不少家长对输液室的印象。但今年输液室情况有点“反常”,输液的儿童大幅度减少。
  据初步统计,十一月至今,我院的儿科输液量与去年同期相比,下降近五成。专家分析,由于抗菌药物管理日趋严格,门诊医生开药更为谨慎,而家长们对输液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。
   输液室里空荡荡
  在输液室,来扎针的“小毛毛”从日均200多人缩减为100多人,下降近五成。“以往输液室是全院最忙的地方,护士们不加班一两个小时根本下不了班,全体超负荷运转,忙得手都麻了。 ”急诊科护士长姚青说,如今的输液人次恰好符合输液室的承载量。
 限抗令让医生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
  为什么今年输液室比较“空闲”?儿科病区主任、副主任医师王红丽分析,一是因为今年小儿秋冬季腹泻患者大幅度减少。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,门诊医生对抗菌类药物的控制更为谨慎。“除非孩子患的是肺炎、高热不退、拉肚子脱水,又或者是支气管炎但吃了药以后长期不见好转,有明显的病理指征证明需要输液,否则我们门诊医生基本不会让孩子去挂点滴。 ”这就直接导致门诊输液量下降。
  随着全国大规模推开抗菌药物综合治理,我市将抗菌药物分为不限制使用、限制使用、特殊管理三类,分别由不同级别的医生对应使用。医生如果需要使用抗菌药物,根据该药物所处类别,必须由相应级别的医师、科主任、甚至联合会诊医疗组长或医院药剂科负责人审核签字。门诊药方也经常受到点评和检查,以监督抗生素的使用。各医院还根据自身情况,规定门诊医生抗生素的用药比例,如果有医生或科室超标,就有可能受到内部处罚。
  今年8月,被许多媒体誉为“史上最严限抗令”的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》正式实施。这项规定中明确限定,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、开抗菌药牟利者,将被取消处方权。“这相当于给医生上了一把锁。”王红丽说,实际上很多医生并不主张让孩子挂没必要的吊瓶,但一些家长贪图输液见效快,医生不给挂点滴还不答应。医生们无法说服这类家长,只能开输液单。如今在“限抗令”的约束下,医生即使不善言辞,也必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,解释病情,尽己所能宣传正确的输液知识,说服家长。
  医生自身也逐渐加深了对抗菌类药物的认识。“比如我们组里的年轻医生,如果要开抗菌类药物,必须要充分证明患儿有输液的必要。 ”王红丽说,这是为了让年轻医生养成良好的用药习惯,以谨慎的态度对待抗菌类药物。
  80新爸新妈用药更理性
  在医生开药更加谨慎的同时,许多家长对待输液的态度也更加理性了。
   “可以不输液就不输吧,抗生素用多了毕竟不好。 ”市民孙女士的女儿刚刚2岁,感冒两天,她带着女儿来医院请医生配点药。她说,近两年在各种媒体上经常能看到关于滥用抗生素危害大的报道:孩子盲目输液,容易引起“输液反应”,有的孩子还会出现静脉炎,并造成免疫功能下降。这些都让她十分警惕,女儿一般感冒尽量只吃药。“这是一个好现象。 ”现在一些80后的“新爸新妈”,文化层次比较高,获取各种信息的途径也很多,观念更新得很快。在孩子生病时,这类父母表现得更加冷静,不会打个喷嚏就跑医院,家长强烈要求输液的情况已经明显减少。就连有些爷爷奶奶,带着宝贝孙子孙女来看病的时候,也会认真地问医生:“需不需要输液? ”“如果是在几年前,爷爷奶奶带着孩子来看病,很多都是恨不得一吃药就见效。白天吃了药,晚上体温又升高的话,就会立刻要求输液。 
王红丽在诊疗中也碰到过一些家长,走向了另一个极端:谈“抗”色变,抗拒一切抗生素治疗。
   “抗生素的产生就是为了治疗疾病,如果口服药不见效果,或者孩子出现感染、呕吐、腹泻等情况,就必须输液。这时候输液是最好的治疗方法,不必讳忌莫深。 ”施弦表示,控制输液量并不是完全“消灭”输液,而是在医患加强沟通、互相信任的基础上,把不必要的输液量降到最低。

作者: 湖州市妇幼保健院
3上一篇   下一篇4  
      
 
Copright (C) 2012 版权所有 湖州市妇幼保健院 | 技术支持 南太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