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版·医疗护理
3上一版    下一版4   
· 五十载风雨 伴随医院共成长          ——写在我院前院长张秋琴从医五十年之际
· 我院举办晚会庆“5.12”护士节暨“国际助产日”
· “六一”节前志愿者为孤独症患儿送祝福
 
 

  网站主页  
3上一篇  
2014年7月15日    星期二 放大 缩小 还原        

五十载风雨 伴随医院共成长          ——写在我院前院长张秋琴从医五十年之际
  
  她是一个好医生,也是一个好院长。从1961年到2014年,她与市妇幼保健院一起走过了五十多年。历经风雨,共享彩虹,她伴随医院一同成长。即使白发苍苍,依旧不改“踏踏实实工作,清清白白做人”的本色。她就是市妇幼保健院名誉院长——张秋琴。
  做医生:23年完成人生第一个“梦”
  “年轻时的辛苦,是未来的财富。 ”
  1961年,张秋琴毕业,被分配到湖州市妇幼保健院,正式开启作为医生的职业生涯。
  那时的张秋琴,年轻、精力充沛、身体健康,满怀着对未来的期待;那时的妇保院,建院10年,有住院部,但总计只有50张床位,20张婴儿床。“说是住院部,其实是幢私人住宅。上下两层楼加上边房,才勉强放得下床位。 ”张秋琴回忆,当年第一次走进病房时,地板随着脚步咯吱咯吱作响。有时候一脚踩上松动的地板,长长的木板这头陷下去,那头就像跷跷板一样高高抬起。没有空调、没有保暖设施,所有的病床都是竹榻床。直到第二年,医院新建了两层楼的简易房作为住院部,病床扩张到120张,环境却没有太大改善。
  病人辛苦,医生也忙碌。当时,全院满打满算不到10名医生,要负责所有妇科、产科工作,还要照顾婴儿。所有的医生轮轴转,每三天就要值一次24小时的整班,从第一天上午,持续到第二天中午,几乎没法合眼。忙碌与汗水,交织成张秋琴对妇保院工作最早的印象。最多的一天,张秋琴帮助18个婴儿降临人世。光推婴儿车就推得腿软,还要一路小跑,争分夺秒做好产程记录。一天下来,不得一刻喘息休息。“还好我一向身体强健,不然根本没法顶住这么高强度的工作。”张秋琴说,有时候县镇有急诊需要,她还得驱车、乘船几个小时前往抢救。
忙碌的工作让张秋琴难以全面顾及家庭。她的两个孩子,全都是请奶妈或保姆照顾。“虽然艰苦,但家庭和睦,没红过脸,也算苦中作乐了。 ”
  市妇幼保健院几经波折,张秋琴也随之在一次次变动中成长。 1970年,市妇幼保健院被重新并入作为市一院妇产科。由于病房阴暗潮湿难以满足妇产科需求,3年后,医护人员们重新搬回了旧址,清理堆积的杂物、粉刷墙壁,并用推车将患者一个个慢慢推到了市妇幼保健院原址。1984年,在省政府的支持下,湖州“80”后印象最深的妇保院老住院大楼落成。
  “年轻时候吃的苦,都是将来的财富。 ”张秋琴说,正是这一段艰难、忙碌的时光,让她练就了扎实的医学基本功,成了妇产科的“全能”医生。1980年到1982年,她还作为中国援非医疗队的一员,远赴马里参与医疗支援。
从1961年到1984年,张秋琴用23年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“梦”,作为医生的“梦”。
  当院长:打下医院发展的基石
  “做任何事都不能怕苦,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,不放过一切机会,踏踏实实做好。 ”
   1984年,当了20多年普通医生的张秋琴接任了市妇幼保健院院长一职。
  “当时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行政,当院长就像‘赶鸭子上架’一样。当医生难,当院长更难。 ”张秋琴说,那时候老住院楼虽然建成了,但却是个“空壳子”,核定床位200张,却只有13名医生。员工宿舍甚至是三级危房。医院的经费付完水电费和购买必要的床上用品,剩下的付工资都成了问题。有人建议先开150张床位以节省成本,张秋琴没有同意。“市民的需要越来越大,床位不能减少。 ”
  为了维持医院发展,张秋琴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和同事们绞尽脑汁,开源节流克服了经费紧张的问题,使医院在平稳中发展。
  90年代初,改革大浪席卷而来。市妇幼保健院也在寻求新的突破。张秋琴带领全院,借着全国“爱婴运动”之风,开展了一次“开天辟地”的产科改革:取消婴儿室,使母婴同室。
  “这是一项医院与百姓双赢的举措。拉近产妇与婴儿的距离,老百姓欢迎,医院也能得到发展。 ”张秋琴说,为了完成“爱婴医院”的建设,特地向上海大医院取经,改造病房、培训医务人员、做好宣教。 1992年,中央专家前来评估母婴同室工作,市妇幼保健院在浙江省4个接受评估的地市中,综合考评名列第一。当年年底,正式成为全国第一批爱婴医院。第二年又被评为华东地区模范爱婴医院。张秋琴为此连续两年到人民大会堂领奖。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曾评价市妇幼保健院的爱婴医院建设:“把一片真诚的爱心献给初到人世的婴儿,衷心感谢你们的辛勤劳动和对母婴的爱。 ”
  一系列的荣誉让张秋琴觉得自己的努力使医院的发展卓有成效。“做任何事都不能怕苦,面对困难,要有‘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’的精神,不放过一切的机会,一份耕耘才有一分收获。 ”张秋琴说。
  奖金分配改革、解决员工住房问题、制定医院各种规章制度、中层干部竞聘制度……当院长12年,张秋琴为市妇幼保健院如今的规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  而同时,她也从未放弃身为医生的职责,仍旧按时出门诊、值夜班。1993年,她还百般抽空备考,成功升为妇产科主任医师。
  卸任后:留在岗位上发挥余热
  “我不看重名利,金碑银碑,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。 ”
  1996年,当了12年院长的张秋琴正式卸任。退去领导光环,她却并没有悠闲,而是接下了另一项重任:建设妇科内分泌专科,带领开设生殖医学中心。
  为了掌握试管婴儿核心技术,张秋琴和同事们与上海红房子医院合作,学习、吸纳先进技术,发展湖州本地的生殖医学中心。由于政策原因,生殖中心曾停了三年,期间原本已经积聚的人才渐渐流失,张秋琴却没有放弃。直到现在,市妇幼保健院的生殖医学中心发展壮大,为许多不孕不育的市民圆了生子梦。

  退休后,曾有不少医疗机构找到张秋琴,许以高薪,希望她能“跳槽”,但都被拒绝了。“我不看重名利,钱财够用就行,我不讲究。医院对我来说就像家一样,年轻的职工都很尊重我,所以我不愿离开。 ”张秋琴说,如今她已快80岁,却仍旧每周三天在妇科内分泌门诊坐诊。“不论在不在行政岗位,我始终是一名医生。作为医生,金碑银碑,都不如老百姓的口碑。我现在身体还不错,只要大家认为我还有用,没给医院带来麻烦,我就会继续工作下去。” (本报特约记者 殷敏)

作者: 湖州市妇幼保健院
3上一篇  
      
 
Copright (C) 2012 版权所有 湖州市妇幼保健院 | 技术支持 南太湖